工商法售假处罚:企业家必知的法律风险60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追求利润,难免会面临售假的风险。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行为,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售假行为做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

一、售假行为的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售假行为是指销售者销售自己生产的或者从他人处购进的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是指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或者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同一种商品上,将他人注册商标中的部分要素与其他部分组合,使人误认为是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都属于售假行为。如果销售者是善意取得假冒伪劣商品,并且能够证明自己是无过错的,则不属于售假行为。此外,销售自产的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也不属于售假行为。

二、售假行为的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售假行为的处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

2. 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3. 没收实施假冒行为的商品和用于制假售假的工具;

4. 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

具体处罚的轻重,要根据售假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等因素综合考虑。如果售假行为情节严重,可能构成犯罪,将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企业家应当如何避免售假风险

为了避免售假风险,企业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 进货时严格把关,与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合作,并保留进货发票等凭证;

2.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进货和销售的商品进行严格的检验;

3.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售假行为的认识和法律意识;

4.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5. 积极配合工商部门的执法检查,主动举报售假行为。

售假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企业的声誉。企业家应当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防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25-01-03


上一篇:天津工商处罚:牢记义务,规范经营

下一篇:极端处罚!工商不当行为将面临重拳出击